第九十章(2 / 2)

农家绣娘 宋沉烟 3599 字 25天前

“你是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吗?我怎么没听人说过?”

“我小时候也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吧?”沈君川笑道,“小时候虽然记性不错,但是没有现在好,那个时候大约要读两三遍才能完整的背下来。”

林织云都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了,在她看来读两三遍就能完整背下来的,跟过目不忘也没什么区别。

“反正我从小记性就很不错,岳父大人当初是给我启蒙的,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。他一边惊喜于我的天赋,一边又觉得小时候过于扬名不好,让我藏拙。他为了这个还专门跟我爹说了一番话,我爹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,便听他的了。”沈君川回忆道,“当年我也不明白这个到底有什么道理,只是后来沈家败落,我才知道岳父大人的深意。倘若一开始就有人知道我的天赋,那沈家刚败落的时候,我过得肯定还要更艰难。”

这世上有人爱才就会有人恨才,林青山是个爱才的,所以会让沈君川藏拙,会为了培养徐博闻辛苦劳累。可也有人是恨才的,有的是见不得别人天赋比自己好,有的是见不得别人家的孩子天赋比自己家孩子的天赋好。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,如果只是单纯的嫉妒也就罢了,可有些恨才的,家里有些能力便会处心积虑地毁去那些有天赋的孩子。像沈君川这样家族败落,无依无靠又天赋奇高的孩子正适合被毁去。

可是因为林青山的指点,当初沈君川表现出来的天赋和徐博闻的差不多,只是比寻常家的孩子略微聪明一点点而已。只聪明了那么一点点的孩子,当没有机会再读书的话,很快就会泯然众人,于是那些人就觉得沈君川没有什么被毁去的价值,只要他没有机会再爬起来就可以了。因此这些年沈君川风评不佳,与那些恨才的人煽风点火也有关系。

沈君川每每想到这些,都很庆幸自己当年听了林青山的话。

林织云听了沈君川的话也想起一些往事:“我爹跟我说过你天赋不错,但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些事情,不过他给我讲过一个典故。”

沈君川好奇地问:“是什么样的典故呢?”

“爹爹说从前有一个神童,三岁就能背出千字文百家姓,五岁的时候就能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,到了七岁的时候,就可以吟诗作赋了。这吟诗作赋倒是没做的那么好,他只是记性特别好,背的文章多了,自己作的时候也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。可他毕竟只有七岁,能做到这些就很不容易了,比起其他的七岁小儿已经强出太多太多了。人人都夸这个父亲生了一个好儿子,这个父亲也是个爱慕虚荣的,就喜欢听别人夸奖。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已经很聪明了,就算稍微耽误一点读书的时间,也不会耽误什么于是他不管去哪都带着自己的儿子,动不动就让他的儿子给别人背这个背那个,展示他儿子超强的记忆。大约这种感觉是会让人上瘾的,一连三年他的儿子还是在四书五经里打转,根本没有机会去读其他的东西,可那个时候熟读四书五经的孩子就有好几个了,他的儿子就显得不像之前那么强了。神童的父亲觉得这样不行,于是就开始让他的儿子背其他的书。神童的父亲并没有多少学识,他为了展现自己儿子的与众不同,专门收罗了各种杂难绝本过来给他儿子背。可他的儿子只会背这些书,一时间还很难理解书上的意思,而这个神童的父亲也对此一窍不通。这样又过了几年神童就成了一个只能背书的少年,科考的时候勉强考到了秀才,却只是中上游的水平,但到了乡试却是怎么考也考不上了。那个时候神童已经不能被称为神童了,他考了三次乡试也没考中举人,他的父亲天天骂他废物,说他小时候那么聪明,他还特意花了很多钱搜罗了很多奇书来培养他,没想到越培养越废物。神童是从小听着别人的赞美长大的小时候谁都说他是神童,忽然开始有人天天嘲讽他是废物,他心里受不了,忍了十年再也忍受不了,就离家出走了。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这个人,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。而他的父亲就他一个儿子,没了他以后天天哭喊,说他不仅废物还不孝,那么多圣贤书都读进了狗肚子里,连抛弃父母的事情都做得出来。可是不管他怎么哭喊,他的儿子都没再回来过,他最后晚景凄凉,无人送终。”

“虽然听起来挺惨的,可我总觉得那个当爹的活该。他既然不会养儿子,还不如将儿子送去书院里,让会教孩子的好好教教。一个孩子被他教坏了,他居然一点也不知道反省,全都怪在了孩子的头上。”沈君川感慨完又问,“不过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?听起来跟伤仲永的故事有些像,但结局似乎惨烈了很多?”

“是真的,我爹说那个神童是他曾经在外求学时遇到的一个朋友的邻居。据说我爹那个朋友小时候和神童关系不错,后来因为神童的父亲拘着神童,两个玩的时间就少了,但神童失踪后,他也一直帮着找人,只是始终没有消息。我爹听了这典故以后就很唏嘘,因此在这方面格外注意。”

沈君川笑道:“那也是我运气好,能在懵懵懂懂的时候被这样的好先生启蒙。”

林织云也觉得小时候能被林青山启蒙是一种幸运,无论是对沈君川还是对徐博闻来说都是如此。只是沈君川恩图报始终惦记着,徐博闻却是不知道江他爹忘在何处了。

最新网址:m.bayizww.com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